Table of Contents
閱讀本文之後,你會了解什麼是 WEB 1.0、2.0、3.0。知道該如何解釋,更清楚這些名詞背後其實都是概念上的意義,並不是嚴格定義的規範。
關於什麼是 web3、web2、web1,網路充斥各種解釋,你絕對找不到一個很明確的定義。因為這只是一個歷史,一個技術進程,一些網站特性的集合。
所以沒辦法明確定義西元多少年開始,是 WEB1 或 WEB2 年代,也沒辦法定義用了什麼技術,實作了什麼規範就是 WEB3。
這些名詞含有多重涵義,不用太過追根究底,非得給它們一個絕對正確的說法。
什麼是 WEB 1.0
基本上 WWW (World Wide Web) 一出現就是 WEB 1.0,你甚至無法在 WIKI 網站中找到 WEB 1.0 的解釋。
我覺得應該是為了解釋 WEB 2.0 而定義了 WEB 1.0。
一些簡單定義 WEB 1.0 網站
- 瀏覽者只能被動瀏覽網頁
- 為了公司企業而建
- 靜態網頁為主要內容
- 內容主要為檔案系統而不是資料庫
簡短說明 WEB 1.0:唯讀的世界,只能瀏覽。
什麼是 WEB 2.0
一些簡單的定義 WEB 2.0 網站
- 可讀寫的網站,我們除了瀏覽資訊,也可以提供內容
- 主要由使用者產生內容
- 參與網站的演進
- 更多的互動
- 為了社群而建立
所有的網路行為,都可用「互動、分享、關係」的概念來作詮釋。
符合 WEB 2.0 特性的代表網站
- YoutTube
任何讓你發表言論和作品的地方,基本上就擁有 WEB 2.0 特性。除了單純的瀏覽資訊,最大的不同是你也可以提供資訊,提供你的創作,分享給世界。
還有一點,就算你是創作者,你決定發布作品在這些平台上,這些平台一樣對你的作品有絕對的權利。
你好像創作了很多作品,發表了很多言論,但最終還是平台有權利決定這些內容的去留。
什麼是 WEB 3.0
其實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什麼是 WEB 3.0 的爭論,但在區塊鏈和去中心化思想開始廣布的現在,這個加密貨幣使用的技術,漸漸變成 WEB 3.0 的主要特性。
一些簡單的定義 WEB 3 網站
- 極力保護隱私和安全性
- 你創作內容,同時擁有你的創作
- 智能程式
- 使用區塊鏈技術
- 去中心化
- 你的資料無法竄改,不會消失
- 元宇宙
看起來是個美好的世界,沒有政府干預,絕對的自由。
你創作的內容,就是你的,網站沒有權利拿走,也不能隨意刪除竄改。
(區塊鏈,去中心化,無法竄改,真的嗎?)
名人加持
來看看科技界重量級人物對這些定義的看法。
Web 1.0 是撥號上網,50K 平均頻寬,Web 2.0 是 1M 平均頻寬,那 Web 3.0 就該是 10M 頻寬,全影像的網路,這才感覺像 Web 3.0。
— Netflix 創始人Reed Hastings
目前對Web 2.0 的歸檔和討論很多。藉助網路級別所能達到的效能,網路的力量已經到達了一個臨界點。我們同時也看到最近 4 年出現了更高級的設備以及更高級的與網路互動的方法,不僅呈現在遊戲機和移動設備這樣的硬體,同時也呈現在軟體層面。你不一定得是電腦科學家才能創作出一個程式。這種現象在Web 2.0 裡初現端倪,而 3.0 將更加深化,是一個真正的公共載體……專業、半專業和消費者的界線越來越模糊,創造出一種商業和應用程式的網路效應。
— Yahoo 創辦人 楊致遠
Web 2.0 只是一個行銷術語,而你剛才正好發明了 WEB 3.0 這個行銷術語。
— 前谷歌首席執行官Eric Emerson Schmidt
我不認為 WEB3 是很真實的,那比較像是行銷用的流行文字。
— 特斯拉狂人 Elon Musk

看起來一樣找不出共同的定義和看法。
學習 WEB 技術
那如果我想學習 WEB 1.0 技術,或是 WEB 2.0 技術,或是最流行的 WEB 3.0 技術呢?
那就開始學習 PHP,這個最接近 WEB 1.0 的技術,一旦學了 PHP,順便讀寫一下資料庫,不小心就變成 WEB 2.0,再使用 JavaScript 工具庫 web3.js 或 ethers.js 開發動態網頁,恭喜你,WEB 3.0 全套程式開發技術都會了。
當然沒那麼簡單,但也沒那麼遙不可及,並不是一定要使用特定的技術才是 WEB 2.0 或 WEB 3.0,事實上你可以從頭到尾只用 JavaScript 開發符合上述定義的任何網站。
WEB3 使用的技術比較多一點,但也沒有想像中的創新,使用的簽名驗證是所有網站都在用的非對稱加密技術,和 HTTPS 是一樣的加密方式,加上 P2P 網路模式,和 Torrent 檔案分享也是異曲同工。
這些技術名詞在行銷的包裝之下,給人很多高科技創新的想像,其實冷靜想想,這些創新科技的底層技術,早就使用數十年了,在大家的吹捧中,產生了千年傳統,全新感受。

最後
單純的使用 WEB (n) 來定義網路太過簡化,定義出來了,也沒什麼太大意義。
不知道如何解釋是正常的。
事實上,就是沒有人可以定義 WEB1、WEB2、WEB3,每個人對網路的體驗不盡相同,我們對去中心化的定義也存在非常差異。
那光輝咖碼屬於什麼網站呢,嗯,嚴格一點這裡比較像是 WEB 1.0 時代的網站(老舊),大部分讀者只是被動的瀏覽尋找答案,是一個部落格,只有一個人在自言自語,讀者可以發表評論,很簡單的互動,所以有沾到一點點 WEB 2.0 的特性,離 WEB 3.0 還很遙遠。
如果有很多人留下評論,那就勉強可以成為 WEB 1.5 網站,(真的是自言自語 😂)。
更多參考文章: